新华社客户端济南4月27日电(记者王志)记者从山东泰安市城市管理局获悉,近年来,泰安市积极探索古树名木保护新路径,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手段,完善古树名木数据库,让“绿色活文物”焕发新活力,助力“泰安园林”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泰安市古树名木保护经验做法被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列为全省城市管理领域典型工作经验做法。
今年1月,国务院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要求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泰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拥有较为丰富的古树资源,目前建成区登记挂牌古树共计328株,后备资源753株。
全面摸清底数,让古树“老有所依”。泰安市建立定期普查制度,由泰安市城市管理局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成立专业普查队伍,对辖区内古树名木开展普查,及时更新古树名木数据库,并根据树龄规范开展分级、分类管理。目前,泰安市建成区共有一级古树35株,二级古树38株,三级古树255株。泰安对古树实行“一树一档”管理,通过查阅历史文献、生长锥提取树芯、GPS定位等方法鉴定树龄、测量信息,做到一棵树木一个档案;建立古树“数字身份证”,对所有古树名木制作二维码保护牌,扫码即可获知古树信息及保护级别、责任单位等内容,实现群众监督。泰安还创新“树长”责任模式,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设置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专项责任人;加强各县市区古树名木保护技术指导,构建管护责任人实时巡护、主管部门定期抽查、社会公众及时监督的监护模式。
优化管养措施,让古树“老有所养”。泰安市制定完善《泰安市城市绿化条例》,进一步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划定工作底线红线,全力保护好树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实施智慧动态检测,投资36万元,建设智慧园林平台,为古树名木配备传感器、虫情测报灯等监测设备88套,实时监测全市古树名木,提升保护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为科学开展管理养护,泰安遵循“治早、治小、治了”原则,每月编制下发《病虫害预报测报》,指导古树名木各责任单位、树长加强古树名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发现问题古树,制定“一树一策”复壮救护方案。泰安还在全市开展“春风专项行动”,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配合联动,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行为。
深入挖潜价值,让古树“老有所为”。为彰显生态价值,泰安市加强建成区古树保护管理,围绕古树名木划定保护区域,完善基础设施,辐射带动周边绿化建设,让市民与古树相存相依、共生共荣。在金山公园,以两株黄连木古树为中心进行公园基础设施修缮、花草苗木种植,吸引市内外游客拍照打卡,营造了关心古树、爱护古树的良好氛围。泰安还积极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历史文化典故,讲好古树名木故事,并加强泰山景区、岱庙景区等核心旅游区内“五大夫松”“汉柏连理”等古树背后故事的挖掘宣传,不断提升知名度;组织开展古树保护研学游、古树观赏一日游等活动,让沉寂古树焕发新活力,助力旅游事业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