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城市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环境的新期待,不断探索创新,坚持用党建统揽全局,打造“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新品牌,全方位推进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城市广场、污水处理、智慧城管、城管执法等工作,重点突破施工工地和建筑渣土管理、油烟噪声监管等“难点”“堵点”,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和卓越心“绣”出了一座精致魅力、文明宜居之城,绣出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泰安品牌。
精雕细琢
细心“绣”出城市高颜值
城市之美,就是细节之美。
如今,泰城市民会发现,市容市貌越来越干净整洁,城市公园绿地及街角游园越来越多,林立的高楼干净清爽,夜晚的灯光璀璨旖旎,城市广场不断传来欢声笑语,城市的颜值和品质都得到大幅提升。“现在天更蓝、水更清,大街小巷都很美丽整洁,一出门就感觉身心愉悦。”市民董女士说。
城市管理执法、市政设施运维、园林绿地管理、城市广场维护、生活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管理……每天,5000多名城市管理者走上自己的岗位,扛起城市的运转,回应着市民的期盼。他们把“为市民打造和谐宜居城市”的信念扎根心底,在精细管理上持之以恒,永不停歇,细心“绣”出城市高颜值。
我市科学推进城市管理“干管分开”改革,组建泰晟环境服务(山东)公司,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多元化发展。每人每天作业8公里,60台车辆每天洒水、清扫约3000公里,1400吨垃圾需要无害化处理……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1900名环卫工人为城市整洁的忙碌与坚守。作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和全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城市,我市创新推行“强制分类+引导分类、专业分类+社会参与”的“2+2”垃圾分类模式,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市92个乡镇全部实现城市环卫一体化,集中式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2019年,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普及工作名列全省前茅。
公园广场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景点,是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也是彰显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市城市管理局围绕提升城市广场品质,铺设健身步道3.3公里,对广场地面、周边人行道、音乐喷泉等实施改造;围绕提升园林绿化品质,按照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累计栽植各类乔木10万余株,数量是前三年的总和,栽植各类灌木29万余株,各类花卉22万余株,治理超高土20余万平方米;全面提升改造岱道庵水库游园等13处“街角游园”,努力把绿色“送”到百姓家门口;组织开展不文明养犬专项整治行动,在公园、广场等地进行广泛宣传,制止遛犬不牵绳、不按规定时间遛犬等不文明养犬行为。
针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城市“六乱”等容易出现反弹的市容秩序问题,我市积极探索“城管+”综合执法模式,坚持早六晚九错时延时执法;深入开展户外广告整治,拆除楼顶广告、落地灯箱广告、立柱广告、高速路沿线的桥体广告,以及门店牌匾等各类违规广告2.7万余处、40多万平方米,还城市美丽天际线、山际线;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和油烟污染治理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集中精力打好蓝天保卫攻坚战。在工地扬尘治理“6个100%”标准基础上,增加为“10个100%”标准,精准发力治理餐饮油烟污染,集中对泰城226处积存渣土开展清运处置。目前,我市空气质量跃居全省内陆城市前列。
贴心服务
耐心“绣”出城市文明
为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更多的市民群众感受到文明之风,城市管理者在为民服务的细节上耐心发力,营造了人人参与、支持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因地制宜在城区建设城管服务驿站23处,每个驿站科学划分出党建活动区、服务休息区等不同区域,在室内配备便民设施,室外配齐休闲设施,这一个个有机融合党务、业务、服务的小型综合体,让流动党员过上了正常组织生活,让一线职工有了歇脚的场所,增强了职业归属感、自豪感。驿站先后开展党建活动1100余次,服务基层党员、市民游客80余万人次。此外,在中心城区主要道路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路口安装膜结构遮阳棚,为等待红绿灯的市民遮阳避雨,彰显了为民办实事的情怀。
治理变“智”理
巧心“绣”出城管智慧网络
要绣花就得手绵巧,方寸乾坤看针法。我市不断探索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治理城市,一张不断延伸扩容的智慧网络,正在将“触角”伸向城市的各种细微之处,城市管理的感知能力、响应能力、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为提升工作质效,我市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搭建起全新的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优化升级移动督办子系统、应急指挥信息共享子系统等19个业务子系统,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进行改造升级,研发城市内涝预警管理、渣土运输管理等7个业务子系统,整合城管系统内部和社会视频资源,实现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实时监管,群众关心关注的每一件身边事、烦心事,都能得到精准确责,第一时间处置解决。
推进服务方式改革,设立全国首家城管网络服务驿站,店招牌匾设置指导实现“零跑腿”,大件垃圾免费收运、公游园信息查询等20余项服务“一键办理”,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的便民服务网络。同时,在审批服务窗口推行贴心代办和一次办好等“店小二”式服务,最大限度缩短办理时限,让办事单位和群众满意而归。
开发建设“微城管”微信公众平台,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市民发现问题用手机拍照并把情况简单描述,然后发送到微信平台,工作人员收到信息马上处置。自2019年底以来,平均每天接收市民投诉城市管理事项70余件,受理、转办12345便民服务工单1.7万多件,问题办结率100%,案件处置时间压缩50%,群众满意率始终在全市保持领先,热线办理工作考核4年蝉联第一。
奋勇担当
卓越心“绣”出城管泰安品牌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追求卓越的过程。我市在努力“绣”好城市“面子”基础上,不断完善城市“里子”,以事要解决为原则,尽心竭力、善作善成,把为民惠民落到实处。
城市管理者担负起保障城市防洪和城市排涝功能、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雨污分流改造任务,仅用67天就完成城区11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排水管网普查复核等工作,使300多公里的老旧管线重新焕发生机;牵头开展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抓好金山、蒿里山城区两山防火和城市防汛工作,对城区排查出的易涝点建立台账,逐个整治销号。承担并完成了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第四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已进入进水调试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市民通行效率,让泰城“跑起来”“快起来”,市城市管理局积极参与道路工程建设,参与打通擂鼓石大街、学院路等一批“断头路”,承接实施府前街拓宽改造、龙潭路与灵山大街路口渠化等工程;实施天外村、红门区域交通整治工程、市级道路路名牌安装维护工程和泰城出入口及周边集中整治,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努力打好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攻坚战,塑造了城市管理泰安品牌。自2019年以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涉农公厕改造建设、城区蚊虫防治等上级交办的19项重点任务;创新了环卫管干分离、重点工作专班、督查大队、城管突击队等9项工作机制,解决多年未化解的问题2.6万余件,形成了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彰显城管人的使命与担当。(2020年11月14日《泰安日报》头版头条刊登)